知識産権 追求創新 引進走出
TOP

 如何提高創新能力?  
By 美国華裔教授專家網 邓偉志


  “创新”是胡锦涛同志十七大报告中的高频词。人,不论是政府官员,还是企业家、科学家,无不想造福一方,无不想经济更发展,社会更和谐。问题是靠什么来造福?靠什么来发展?这是大有讲究的。比方说,谁不想把水稻的产量搞上去?可是,就是有人搞不上去。袁隆平用杂交水稻把水稻的产量搞了上去。杂交水稻是什么?是创新?在整个地球上的能源都很紧张的情况下,谁不想多发现几块油田。好几个国家在中国国冀东打过井,都断言冀东没石油。可是中国的地质工作者从海相到陆相,变直井变斜井,从而发现冀东有几十亿吨的石油储量。“变直井变斜井”是什么?是创新!创新是发展的能源。创新是造福一方的灵丹妙药。创新是执政能力的第一推动力。因此,中央提出要把中国建成创新型国家。说创新是动力同常讲的“以改革为动力”是不是相矛盾呢?不矛盾,一点也不矛盾。对改革就是创新。改革是在体制机制上的创新。改良就不是创新,至少不是突破性的创新。当然,挂改革羊头,卖倒退的狗肉,也不是创新。

   “建成创新型国家”是一个宏伟的目标。今天我们距离这一一目标还很远。最近英国有家杂志发布了一份全球创新力最新评比报告。在全球82个经济体中,中国排在第54名。这家杂志运用的指标也许还有值得推敲的地方,但是,如果把我们的名次再提升几名,也还是落后的。中国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0%,而美国和日本仅为5%。国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有万分之三。我国人才总体规模已近六千万,能跻身于国际前沿的却是凤毛麟角。在158个国际一级科学组织中,中国担任主席的只有一名。有一个剔除劳动要素和资本要素来看创新要素的指标,叫“全要素生产率”。目前我国的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率为25%,不到日本的一半。因此,要把中国建成创新型国家还要花很大力气。

   从哪几方面花力气呢?

   第一,要提高全民族的创新意识。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取法乎上,得法乎中;取法乎中,得法乎下。”意思是说,你想上等,可能只得个中等,你想中等,可能只得个下等。那么,如果你压根连下等也不想要,可能什么也得不到。遗憾的是,至今还有许多企业并不把创新作为第一选择。落后就要挨打。挨点打不可怕,可怕的是甘于落后,一直挨打。妨碍企业创新的是赚钱至上的思想。要知道,创新也许会使企业暂时少赚钱,但是,从长远看,会促进企业今后多赚钱,否则,不创新,没后劲,吃老本,说不定哪一天连老本也保不住。这种例子可以从破产企业中找一打把。妨碍科技界创新的是急于求成。有些创新也许能立竿见影,但是,重大的创新是“板凳十年冷”,甚至是几十年冷下去。欲速则不达。急于求成反而不成。创新意识要从娃娃抓起。“小绵羊”是不敢创新的。单纯的应试教育只能培养“小绵羊”。一位九十多岁的老学者曾发出这般感叹:“中国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教育要创新,全社会要开展创新教育,要允许青少年多一点逆向思维,多一点扩散性思维。质疑是创新的起点。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一半。不敢提问题,或者是不让人提问题,是不会有任何创新的。

   第二,要提倡集群意识。在科学的道路上,少不了个人奋斗。可是,科学发展到今天,只靠个人奋斗显然是不够了,甚至于靠把个体智慧集中起来的小集体也已经不够用了,现代创新要靠集中好几个团体、好几个界别的“集群”来“综合取胜”了。专业分工越是细化,在科学攻关时越是需要整化。中国人不打中国人,不要把超越的目标死死地盯在兄弟姊妹身上,目光要放在地球,甚至地球都不够,要瞄准天上。我国打掉天上一颗气象卫星,急得洋专家跳脚。这样的创新才是好样的。把中国人之间互相挖墙脚的例子说出来,难听。单讲一个大型科研装备利用率就足以说明我们的“封建割据”已经严重到什么程度了。我国的利用率是25%,发达国家是170200%。要牢牢记住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啊!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优越的地方是以整个社会为一个车间。我们课题组成员是由13亿人口组成的。集群的当务之急是要在创新中做到产、学、研相结合。三者相加一定大于三。在“产”当中,尤其要发挥中小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作用。把“卑贱者最聪明”绝对化不行,认为“卑贱者不聪明”也是绝对化。中国有所名牌大学的副校长曾经是工人,至今没有人对此说个“不”字,因为他做出了高文凭的学者做不出的发明。他是电光源专家。不以身份论高下,要以成果论英雄,有利于建成创新型国家。集群还要注意老中青结合。曾经有过创新史的人,有时也会把过去登上的高峰当顶峰,束缚自己的手脚。没有创过新的人,也许更容易藐视老古董,走向新境界。

   第三,要用创新的规律指导创新。创新是高难度的工作。创新有自己特殊的规律。创新与一般不同的是,可以订计划,又难以订计划。创新是寻找必然,有时又会出在偶然。创新不大可能以年计,更不大可能跟着节日转。创新的道路是用“失败牌”的砖头铺出来的。假如一万人有创新愿望,可是,能够提出几种创新方案的不会超过10%;在提出创新方案的人当中,最后能拿出创新成果的可能不到1%。古人说: “失败是成功之母”。这话从根本上说,没错。从具体上说,从短时间看,这“母”多有不孕不育的时候。因此,这就要求管理者要宽容创新中的失败,甚至要为创新中的错误争一席之地。如果一见失败就下马,一听错误就封杀,永远不会有创新。因此,创新包括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理论创新。只有全方位创新才能保住一方的创新。一方接一方地创新了,才是焕然一新。创新需要理论指导。理论不创新难以指导创新。“以其昏昏”如何“使人昭昭”?理论创新是全面的,包括在理论观点上创新,在理论体系上创新,还要在理论方法上创新。上下一致是指原则一致。在具体理念方面,老是“上下一般粗”,这不是对上的尊重。创新是要尽量做到人云亦云不用, 老生常谈不谈。

   第四,要明确政府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角色定位。姑且撇开“主导”和“主体”不谈,具体讲政府的五个功能:一是要做有关推动创新的法规和政策的制定者。二是要做多种创新方案的举荐者。三是要做资源配置的监督者。四是要做资源配置绩效的评估者。五是要做公共服务的提供者。政府应为营造一个平等自由竞争的、宽容宽厚宽松的良好的创新环境,多做工作。一句话,要像邓小平所说的那样,“当后勤部长”。

   让以往那种用拼土地,拼投资,拼能源的增长方式早日成为历史吧!上面提到的那家把中国排名54位的刊物,依然对中国看好。他们以中国投入研发的费用2006年达到1360亿美元,仅次于美国的3300亿为依据,认为未来五年中国的创新力一定会有提升。世界相信中国,中国更应当自信。我们知道,蒸汽机的发明带他出了纺织工业的兴起。纺织工业的兴起让资本主义代替了封建主义。今天我们要用我们的双手,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需要发明出当代的“蒸汽机”。创新是和谐社会的活力之所在。和谐是创新的是宜人的氛围。

   我们相信遵照十七大指引的方向,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一个创新型国家,一个和谐的社会,一定会屹立人类的东方!


本稿源自The Chinese American Professors & Professionals Net 2007年第34期


   
日本NHK第39届電視節目技術展 2010.03.07-03.09 From (C) NHK


 TOP

Copyright(C)   JCTBF 2007